在流量与争议共生的时代,相声这门传统艺术似乎被架上了舆论的“审判席”。德云社演员在台上抖个包袱,有人指责“低俗”;台下苦练一段贯口,又被质疑“不够专业”。这种近乎苛刻的审视,像极了菜市场里拍两下西瓜就断言“不甜”的大妈——既未深入了解内核,又急于给出否定评价。在他们眼中,相声不再是带来欢乐的艺术形式,反而成了放大镜下无处遁形的“众矢之的”。
究其根源,或许是传统艺术在现代化转型中引发的认知碰撞。德云社将网络热梗、社会热点融入相声创作,用年轻化表达打破曲艺圈层,让更多人爱上相声。这种创新在收获大量观众喜爱的同时,也触动了部分人对“传统艺术严肃性”的固有认知。他们习惯用过去的标准丈量当下,却忽视了艺术本就需要在传承中创新,在争议中前行。
展开剩余54%更值得玩味的是,网络时代的“差评狂欢”正演变成一种畸形生态。部分网友化身“网络差评师”,享受着“挑刺”带来的存在感,仿佛只有犀利的批评才能彰显自己的“独到见解”。但相声本是为大众带来欢乐的艺术,若观众不再以包容之心欣赏,而是带着“找茬”心态入场,那这场艺术与观众的双向奔赴终将沦为一地鸡毛。
新华社的报道,恰如一束光穿透舆论迷雾。它不仅肯定了德云社在曲艺传承与创新上的贡献,更证明主流价值对传统艺术现代化转型的认可。这或许能让那些执着于“挑刺”的人明白:艺术创作没有非黑即白的标准,与其在评论区宣泄情绪,不如放下偏见,真正走进相声的世界感受它的魅力。毕竟,关掉电视很容易,但错过一场能让人开怀大笑的演出,才是真正的遗憾。
读者朋友,对此,你有着怎样独特的观点和看法?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,分享你的真知灼见!感谢你的阅读和关注,我们下期再见。
00:02 / 02:14
发布于:广东省益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