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治日报记者 邓君 通讯员 陈慧雯 林柳梅
近日,在广东省恩平市人民法院,林柳梅执行团队接过一面绣着“为民解忧,公正无私”的锦旗,烫金大字在晨光映照下,熠熠生辉。这面锦旗,竟来自一起工伤赔偿案的被执行人。
被执行人为何对法院心存感激?这面锦旗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?
2021年冬至日的傍晚,恩平某五金公司收尘房内,正在维修脉冲机器的杨工突遭飞溅零件砸倒,经鉴定构成六级伤残。此后,杨工怀揣鉴定结论,奔波于医院与劳动争议仲裁委之间。最终,劳动争议仲裁委裁决五金公司赔偿40余万元。然而,五金公司却以“轻资产运营”“业务外包”为由,拒绝执行仲裁结果。
彼时,病房中的杨工紧攥缴费单,医院催款与后续康复费用如两座大山,令他不堪重负;而工业园角落厂房内,李老板对着泛黄的“合作协议”唉声叹气:“老陈雇的人受伤,怎么成了我的责任?”
案件进入执行程序,恩平法院执行法官林柳梅决定深入案发地探寻真相。在五金公司车间,林柳梅的指尖划向纸张褶皱处,耐心对李老板解释协议中存在的问题:“劳务外包条款缺乏关键要素,从法律层面无法割裂五金公司对杨工的用工关系。”
“法官,您说得在理。说实话,他们一家人隔段时间就过来闹,给我们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,我也想尽快解决问题,但是您看……”李老板掏出银行流水证明“账户余额不足五位数”。他说,他的公司只是轻资产运营企业,连厂房和设备都是租用的。
一番调查下来,林柳梅心里有了底。离开公司前,她注意到墙上有一排落满灰尘的荣誉牌匾,意识到这是一家虽处境艰难却仍在坚守的企业。
此时,摆在林柳梅面前的是一道司法难题:若强制拍卖设备,这家小微企业或将因此倒闭;若放任拒执,申请执行人的救命钱又如何保障?在司法天平上,如何找到“最柔软平衡点”?林柳梅陷入沉思。
“既然企业承认了用工关系,就有履行意愿,我们应引导双方和解。”林柳梅执行团队在案情分析会上达成共识。
虽然有了新思路,但在杨工那里却碰了钉子。他不肯让步,坚持“少一分也不行”。林柳梅决定寻求外部力量,她找来工业园区代表周叔,建立“执行法官+工业园区代表”专项调解组。
办公桌上的日历翻过52页,林柳梅的笔记本写满了批注:分期履行可能性、上下游企业担保资质……其间,林柳梅多次前往企业和人社局,并与周叔反复梳理线索。终于,在人社局档案堆里翻出重要线索—— 一份被遗忘的工伤意外险保单。案情由此迎来转机。
在周叔的协助下,杨工获得7万元理赔金。他态度也因此有所松动,表示“赔偿金可以再商谈”。
接着,林柳梅做李老板的工作:“你看这组数据:失信企业的订单流失率平均达62%。”她向李老板展示执行案例,希望公司不要因失信而影响正常经营。
转身又对杨工说:“你是老员工,应该清楚公司经济情况,即便查封、拍卖厂房和旧设备也凑不到多少钱,而且还存在五金公司或者案外人提出执行异议的诉讼风险。”
在第四次调解会上,当20万元的和解金额写进笔录时,杨工看着李老板签字的手,突然说道:“住院时,你们垫付的5万元医疗费,我一直记着。”至此,这场持续数月的拉锯战,在法理的刚性与人心的柔性间,画上温暖句号。
被执行人赔偿款履行完毕后,法院主动向五金公司出具《信用修复证明书》,为其卸下信用惩戒“包袱”。
“法院既守住了法律底线,又考虑企业生存,这样的营商环境让我们有信心继续投资。”李老板将锦旗送到法院时,道出内心的感激。
杨工也通过微信向法官致谢:“感谢法官们一直未放弃,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公平正义!”
益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